看点

开学伊始学生离家出走现象频发

日期:2016-02-26 09:42:49        来源:西安晚报

新学期刚刚开始,各地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频频发生,12岁孩子拿母亲手机玩游戏一个月消费八千多元,被母亲训斥后离家出走;因为学习压力大,做过肝移植手术的12岁上海女孩离家出走……每一个出走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昨日,记者在多所中小学中做了问卷调查,发现不少学生都有过出走甚至轻生的念头,个别学生甚至还“付诸实践”,学校和家庭本该是孩子留恋的乐园,但为何会成为他们最想逃离的“囚笼”,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调查

不少娃娃有过

离家出走念头

象征阳光与活力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本应朝气蓬勃,与出走、轻生无缘。但昨日记者在街头对长安北路、五味什字、凤城十路等路段的多所中小学的100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7人曾因为各种原因,动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有8%的学生还曾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在8位有过出走经历的学生中,6位选择了寒暑假出走,另两位是开学前出走。对于离家出走的原因,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是因为赌气。

多数不愿与父母说心事

在采访中,近五成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偶尔或经常出现对家长的抵触情绪;超过四成学生在家经常出现逆反心理。一位初三的学生坦言,每天傍晚的时候对他来说都是最难熬的,他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想想。就是觉得烦、讨厌别人和自己说话、讨厌与任何人接触,如果可以,他想一直躺在床上,希望什么都与他无关……在受访的100位学生中,只有25%的孩子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其中,中学生首选父母作为倾诉对象的比例为20%,而小学生的比例则为30%,这一比例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逐年下降。

在孩子们缓解压力的方式上,调查结果显示,面对面聊天占到35%,其次是写日记(包括写网络日志)占20%,憋在心里不说的是15%,8%的孩子选择跟网友倾诉,也有学生表示心里不痛快时就会打游戏或者疯狂唱歌,用这些方式麻痹自己。在被问及你最想向爸爸妈妈倾诉哪些方面心里话时,对爸爸妈妈及家庭提出意见或建议的占20%,人际交往中的经历或疑问占15%,对未来人生的疑问占调查对象的13%,对身体发育及生理问题上的疑惑和困惑占4%。

在对30位中小学生家长的随机调查中,有28位家长选择了最想听孩子们倾诉学习上的心得和困惑,“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其他的问题都没这个重要”。 一位姓王的家长说。

学校心理咨询室受冷落

西安经发小学德育主任兼大队辅导员李蓓表示,他们学校特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午休时开放。最近一段时间学校发现,学生们对家长生二胎的问题咨询的比较集中,高年级同学的抵触情绪更严重,很多学生认为家里有了小弟弟小妹妹自己就会失宠,甚至有些学生会用沉默、暴力行为来对抗。

但也有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成了“摆设”。一位老师坦言,校内心理咨询室少有学生登门。一位小学生说,他们觉得精神方面不正常的人才去心理咨询,如果被其他同学发现,一定会被歧视、排斥;还有学生表示,虽然知道老师们会保护个人隐私,但要真把心事讲给老师听,还是难免有些尴尬。

分析

多重压力

是不良情绪主因

在近期媒体报道的青少年出走或自杀的事件中,不难看出“成绩下滑或不理想”、“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被家长老师批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太过严苛”等是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

陕西阳光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胡宝华表示,一般在开学后、考试前是学生出走的高峰期,面临中考或高考的中学生占比重较大。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个性鲜明,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有时几个因素的叠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疏导,就会产生情绪问题,一些情感脆弱的学生就会做出逃避现实离家出走的举动,严重的还会患上抑郁症,甚至轻生。

西安心沁源心理保健咨询中心主任郑敏说,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也是青少年出走、自杀高发户,这样的家庭有的是过度负责,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希望,让孩子感到压抑,于是孩子在考试成绩不如意、觉得愧对家长时,往往选择逃避;有的家庭则是不负责任,特别是重组家庭,父母双方有矛盾常常迁怒于子女,把孩子当作包袱,由于缺少关爱,孩子容易以极端的方式反抗。

还有一些家庭则是因为家长的虚荣心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让孩子一直感到失败,在开家长会或考试前夕,学生不敢到校。

总之,家庭因素是首要因素,家庭纠纷、缺乏沟通、要求过高和教育方法欠妥成了青少年学生出走、轻生的导火索。

建议

家长应多关注孩子

学业外的情绪变化

郑敏说,家长对于孩子的情况掌握不够全面。面对孩子的异常表现,总觉得是借口、逃避学习、沉迷网络、懒惰等,有的索性觉得这就是叛逆期的表现,很正常。实际上,孩子开始抑郁的时候,家长就认为孩子只需要心理疏导。也有家长发现了孩子情绪方面的问题,但选择了自动逃避,因为自己对心理疾病非常抗拒,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

郑敏建议,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厌世、不愿意说话、不想吃东西等,一般出现这种情绪半个月以上,就要尽快到临床心理科就医。在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坚持吃药,防止因为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带来更大的危害。

学校要补好

两堂教育课

郑敏表示,面对孩子遇到问题时选择的错误和极端方式,学校应该补足“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短板。

郑敏建议,学校不能只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别要关注特殊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要与他们进行更多的沟通。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不能在学校里让青少年学生感觉到只有学习,只有成绩,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要让学校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喜欢的乐园。学校应该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记者 龚伟芳)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9020259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