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三秦观点: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日期:2018-08-13 13:28:25        来源:陕西日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激发内生动力对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眼下,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深层次问题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做好当前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方向。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部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存在自我发展意愿不足的问题,一些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地区,“等靠要”思想广泛存在,使部分群众多年来扶而仍贫、帮而不富;有的地区,由于贫困人口没有受过教育或受过很少的教育,没有能力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存在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有的地区,脱贫攻坚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致使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内外因辩证原理告诉我们,扶贫政策与物质帮扶是外因,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内因。因此,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我们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用真情帮扶,用真心结对。扶贫不是给钱了事,做好扶贫工作,必须最大限度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只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广大党员干部要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找准对象,对症下药,让最困难的群众优先得到最有力的帮扶,帮助其恢复“造血”功能,让脱贫一个激励脱贫一片,实现共同脱贫。要把“帮眼前”和“扶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挖穷根、谋思路、找门路,同时增进感情交流,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让群众看到脱贫的希望,迸发出脱贫的热情。

加大教育帮扶,提高人口素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在精准扶贫中,直接给予贫困户帮扶资金、项目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现在,社会对于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贫困户中受过高等教育和真正掌握一技之长的人还很少。因此,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教育帮扶、提高农民素质变得越来越紧迫。要更加重视儿童的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不仅学习到知识,而且帮助他们养成好的文明卫生习惯等,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此外,劳务培训也是激发精准脱贫内生动力有效途径。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多渠道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其发展产业有技术指导,外出务工有技能培训。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还应鼓励他们到城市或城镇就业创业,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勇气。

加大宣传和引导,树立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当前,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凝聚脱贫的高度共识,鼓舞大家积极投身脱贫行动越来越紧迫。针对一些贫困个体和群体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如因循守旧、甘于现状、不思进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树立脱贫致富典型等工作,通过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脱贫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使贫困户摒弃“靠在墙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错误思想,树立“勤劳致富光荣,坐等靠要可耻”的正确观念。只要“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厚,就会形成巨大的激励和压力,敦促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甩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帮助贫困群众“学会自己走路”,让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还需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减少贫困户“存量”,不断降低返贫造成的“增量”,从而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文:陈艳 编辑:高山)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9020259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