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村两委越来越“机关化”了?

日期:2019-08-20 21:18:57        来源:农民日报

  近来在基层调研,不时会听到抱怨:农村“两委”越来越机关化了。声音来源既有村组干部,也有普通村民,乍一听,好像现在的农村工作出了问题,让农村“两委”的工作主体和服务对象都产生了相当的不满,仔细分析,村组干部和村民口中的“机关化”却并非一码事。
 

  一般意义上的机关化是个贬义词,多指机关化作风。主要表现是,党员干部热衷于坐机关,不愿意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与之相对的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的确,个别村组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做派,引起了村民的不满甚至反感。比如,了解情况不愿意入户走访,而喜欢把村民召集到村部去;没有耐心给村民讲解政策,而是把文件“一贴了之”;个别村部甚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村工作十分繁忙,干部疲于应对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暇深入群众;有的干部特别是新任干部经验不足、方法不对、能力不强;有的村党员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对于新政策难以吃透、新环境难以适应,甚至干劲弱化等。但这些客观因素都不能成为村组干部脱离群众、远离群众的理由。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不良做派的背后,是党员干部的机关化作风在作祟。这便是村民抱怨的“机关化”的内涵。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个别村组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不过关,不愿意、不善于团结服务群众是根本原因。村组党员干部一头连接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百姓,是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农民群众最基础的服务者,与群众保持“鱼水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正是其责任所系,机关化作风是断不可取的。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在改进工作作风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的举措,农村“两委”机关化作风问题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村民满意度逐步提高的同时,村组党员干部对于农村“两委”机关化的抱怨却多了起来。

  村组党员干部都抱怨了些什么呢?有干部说,以前有工作了就去干,现在没事还得天天坐班,早上按指纹打卡,浪费了不少时间;有干部说,以前工作干好了就行,现在还得留下痕迹,还得填一堆表格用作记录,很消耗时间;有干部说,以前决定个事,章在手上一盖就完了,现在村章被乡里管着,还得打申请,真影响效率等。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方法,对于灵活性很强的农村工作而言并不太适用,更有甚者将其视为形式主义,视为对农村工作的束缚。

  由此可见,村组党员干部口中的“机关化”,更多是指村务的机关化管理。近年来,为规范农村“两委”工作,许多地方探索实施了村务的机关化管理。比方说,推行农村党组织阵地建设标准化,规定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硬件配备、统一的服务窗口;实施农村“两委”干部的全职化、编制化,严明工作纪律和学习培训制度;推动台账资料的规范化,推行重点工作全程纪实、留痕管理;村级财务由乡镇有关部门统一代管、定期公开,并接受审计监督;等等。这些举措让村务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很好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改变了过去村务管理随意性大、透明度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层微腐败问题的发生。农村工作固然有随机性、灵活性较大的特点,但是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的管理是农村基层治理的一个必然趋势。
 

  部分村组党员干部的抱怨,既有农村基层工作压力较大、个别地方形式主义流行等因素,但更多原因在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村务机关化管理的新要求,也折射出在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推进的同时,个别村组干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没有跟上形势发展的客观现实。

  这一方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于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需要选拔、培育更多既有乡土情感又有现代化治理理念和能力的人加入到农村“两委”干部队伍中来。此外,切实为基层减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推进村务机关化管理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对于基层的责任“甩锅”、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过度考核等形式主义问题,根据农村工作实际优化村务机关化管理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引导村组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

  可见,机关化作风和机关化管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必须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村组党员干部要充分认清新形势,多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党性修养,锤炼治理能力,真正摒弃机关化工作作风,主动适应村务机关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编辑:高山)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9020259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