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县域经济网首页 | 网站地图
村庄

蓝田村落中的少数民族踪迹

日期:2016-03-24 11:14:14        来源:雷炳新

  人文山水蓝田,丝路生态慢城。美丽的蓝田钟灵毓秀,自古就是人类首选的最佳生息之地。公王岭上,留下了人类始祖多少深深的足迹;灞水河畔,回响着一代代蓝田人的欢声笑语。历史上,不仅汉族长期生息于此,更有不少少数民族,他们或迁徙于此,或聚居于此,长期在蓝田生息、繁衍,在蓝田的文化史上点缀出了一册册奇美的彩页,犹如漫天碧草中的一簇簇娇艳的鲜花,又如滔滔河流中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永远值得我们欣赏、玩味。
 

  大梁村——回民聚集的村落

  大梁村今称大亮村,位于白鹿原上前卫镇境内,历史上曾是蓝田境内回民人数最多、密集聚居的村落。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历史上,关中一带很早就有回民居住。尤其是经过明清两代的大发展和西域回民以及河西与江南回民的迁入,至清代同治中期,关中地区更是回村遍布,呈现出“汉七回三”的现状。据史料记载,当时蓝田境内的西寨、大梁、黑沟、草坪、嘴头、梁家、回回庄、金花庄、阴沉村、马里滩等十几个村落都有回民居住。西寨,在县城以西。黑沟在焦岱北、余家湾、贾家岭、老虎沟口一带。草坪即今草坪街。嘴头在梁家塥和侯家蝙附近、焦岱川和汤峪川汇流处。关于回回庄,有资料认为在县西南林家河附近,林家河疑即林家寨,在县城西南史家寨乡孙家坡南。另据费民主、 谭长征著《蓝关要冲火烧寨》记“火烧寨村西回回庄,现向阳公司加工连处”,文中记载此处先前亦有回民居住的以“回回庄”为名的村落。

  在蓝田境内十多处有回民居住的村落中,大梁村回民最多,最为密居。清同治元年,爆发了著名的同华回民起义,由于统治阶级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回汉两个民族相互仇杀,战火遍及整个大西北乃至全国。回民遍地的蓝田,在这次战乱中亦饱尝疮痍。据《蓝田县志》记载 ,当时,仅蓝田西乡的十七村,加上北乡的一个村,就有回民逃亡后遗留下的土地十八顷八十六亩八分三厘。而大梁村遗留土地最多,竟然高达5顷还多!这足以证明当时大梁村回民的数量在整个蓝田县是首屈一指的。其时,大梁村一带不仅土地大量荒芜,而且整个村子的房屋、乃至前卫街的部分房屋均被焚于一举。大梁村的众多回民亦随义军而走,这些回民后来或战死,或迁移,或被驱散至西北新疆一带。此后,大梁村再无回民踪影。

  战乱结束以后,大梁村大片的良田无人耕种,附近各村的村民、外地流落至此的流民、尤其是蓝田大寨乡的村民大批入驻,使得大梁村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百姓杂居”的大村落。据统计,今天的大梁村有王、樊、袁、秦、郗、郑、皮、张、范、陈、贾、白、徐、郭、韩、杨、李、胡、员、刘、马、武、勾、蒋、魏、井、程、朱、佘、丁、薛、杜、康、雷、封、孙、冯、祁、谢、卫、常、林等四十余姓氏,这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村落姓氏特征截然不同。我们周围的村落,通常以三两个姓氏为主,在杂以其他姓氏,一个村少则三五个姓氏,多则也就十几个。而像大梁村这样多达四十几个姓氏,各姓氏分布均匀,没有那个姓可称为大姓,是极为少见的。这也是大梁村历史断代重生的一个佐证吧。

  兀家岩——鲜卑族拓跋氏后裔的居所

  兀家岩村位于蓝田县洩湖镇内,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计472户、1600多人口。其中3——6组的村民绝大多数为兀姓,兀姓人口多达1000人以上,占全村总人口80%还多。而村中兀姓源于北魏,为鲜卑拓跋氏后裔。

  据村史记载,村中兀姓本为元姓,北魏孝明皇帝三年(527年)改元姓为兀姓,村中遂有兀姓。这里的很多兀姓老人对自己的鲜卑身世非常清楚,且一代又一代的把这个姓氏渊源口口相传给了后代。如今,居住在兀家岩的鲜卑拓跋氏后裔中,尚存一些珍贵的关于兀姓渊源的零星资料。

  赫家村——白鹿原上匈奴族铁弗部后裔的村落

  赫家村位于白鹿原上的孟村镇境内。赫家村的赫姓原为复姓,即赫连,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赫连勃勃的后裔。

  公元418年,匈奴族铁弗部英雄赫连勃勃乘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急于南归之机,攻取长安,在白鹿原称帝,改元昌武,定都统万城。不久,赫连勃勃班师回朝,随从的一部分铁弗部匈奴便在白鹿原上定居繁衍,后汉化为赫姓。时至今日,赫家村的一些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被称“你是匈奴”的故事。

  在白鹿原上的前卫镇龙旗寨村,至今也居住着少数赫姓人家,他们和孟村镇的赫家出于同宗,均是铁弗部匈奴的后裔。
 

  康和村——西域民族生活的村落

  康和村今称康禾村,亦位于白鹿原上孟村镇境内。据史料记载,康和村在古时居住有康、和两大姓,于是村落亦以康、和二姓得名,称康和村。

  村中康姓原为“胡人”,《梁书·康絢传》记载,西晋时,蓝田白鹿原康穆率家族三千户(约1.5万人)到湖北省襄樊定居,在那里建立了蓝田侨县,史称“胡人流寓”。究其本源,康姓本为西域康居国人,以国为姓。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后被称为康国。

  关于康和村中的和姓,在《通志·氏族略》中有“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姓”的记载。素和氏本为代北鲜卑族复姓,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孝文帝南下,定居略阳。后来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中奉旨改汉姓和氏。

  今天的康和村已无康、和两姓。

  龙旗寨——贵族的没落处

  龙旗寨亦称龙寨村,位于白鹿原上前卫镇境内,是一个贵族没落的村庄。今天的龙旗寨村中依然居住着三大贵姓:赫姓、聂姓和龙姓,均为少数民族。

  赫姓前文提到,身世显赫,是大夏国王赫连勃勃的后裔。

  同样身世显赫的还有村中的聂姓。聂姓原本为耶姓,再往上追溯,耶本为复姓,即耶律,乃契丹王室后人、大辽皇族。这一史实,《龙旗寨村史》亦有记载:“聂姓复姓耶律,原为契丹族人,辽国遗民,来自长安。”笔者了解到,龙旗寨村的聂姓来自长安县魏寨乡聂坡。聂坡又称耶家坡,它和附近的柿园坡至今居住着290户1300多口耶姓居民,是公认的契丹后人聚集地。今蓝田小寨镇境内亦居住着一二十户聂姓人家,他们应和龙旗寨的聂姓同源,均为契丹后人。

  龙旗寨村的又一贵姓为龙姓,为满洲贵族。据《蓝田县地名志》记载,清初龙姓满洲贵族入住白鹿原,插旗立寨,遂为村取名“龙旗寨”。又据《龙旗寨村史》记载,清时村北有一块百亩良田,由龙姓旗人插旗占领,故这片百亩良田被村中人称为“旗山地”或“旗杆地”。这块地因其土地主人身系贵族,所以清王朝时一直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
 

  青羊庄——羌族的部落

  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羌族崇拜羊,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图腾——羊图腾。羊图腾是羌族先民较独特的一种图腾模式,至今在羌族聚居地任然存在有许多图腾遗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内容。

  青羊庄位于三里镇境内,村中娘娘庙与古坟园内至今遗存有青、白羊的石雕。笔者走访了村中的老人,他们对青羊庄是否是羌族居住过的村落均表示不知情。然据笔者考证,青羊庄极有可能是蓝田境内羌族聚集的部落,这基于以下史实:

  一、千古流传下来的村名符合羌族部落的特征。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羌族村落,其村名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以“青羊”为名,或称“青羊庄”,或称“青羊寨”,如是等等。而蓝田三里镇的“青羊庄”符合这个命名特征。国内众多的羌族研究专家认为,“青羊”就是“羌”的谐音,这些“青羊庄”或“青羊寨”在以前应是被称作“羌庄”或“羌寨”的。

  二、蓝田青羊庄附近至今存留的青羊石雕,符合羌族羊图腾的特点,或者说是古老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个见证,是羌族生活时代的民族图腾的沿袭。今天的青羊庄村民也知道这里的先民曾敬重羊、喜欢羊,所以村落附近才会有青羊雕像。直至今天,他们依然沿袭古俗,敬重青羊雕像,图腾文化已然转变为习俗文化。

  三、村落中羌族的来源有据可考。汉代的白鹿原上设有长水校尉,而长水校尉是“由羌族人组成的军队,他们携老带幼,亦兵亦农”。基于这个史料,羌族应是汉长水校尉时随军定居于此,并世代繁衍,形成后来的青羊庄。随着历史的风尘,他们逐渐融进汉族的大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那些曾在蓝田居住的少数民族绝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他们或已迁移,或已汉化。而这些少数民族在蓝田生活的踪迹,已散落为仅存的一个村名、一片零星的史料,从而愈显得弥足珍贵。而这些珍贵的历史事实和村史资料,不仅是我们重拾历史、编撰村志的重要素材,更是各民族、各姓族后人到蓝田寻亲问祖的一个历史依据,它们,永不该被人们忘记!

  【作者简介】雷炳新,全国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研中心教研员,《语文报》特约编辑记者,作品散见于《教师报》、《西安晚报》、《蜀南文学》、《知识窗》、《双溪湖》、《蓝田文学》等。(编辑:杨艳)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029-33698812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0002271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