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榆林 延安 安康 汉中 商洛 杨凌 韩城
专题

华县竹编技艺源远流长

日期:2016-01-20 21:07:46        来源:陕西传媒网

\

\华县竹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千余年历史。据记载,秦汉以来,华县从事竹编的艺人很多,晚清至上世纪初,华县有“十里红杏,绿竹千顷”的优势,竹编遂成为农户的家庭副业。
 
华县竹编主要分布在沿山地带,竹器编织的主要原料是青竹和部分木质材料,其工艺最主要的是破篾和编织。竹编制品不但构思独特,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1960年,华县群众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编织竹沙发54套,让华县竹编美名远扬。改革开放以后,在竹编老艺人靳天宝、张凌云、李龙本等指导下,华县竹编在陕西及西北一带声望很大,产品更远销国内13个省市及日本等国。
 
华县竹编技艺遍布全县各地,但在高塘塬区尤为盛行。塬区有数百亩竹林多处。高塘镇有世代相传竹编技艺的南堡行政 村和以编织竹筛等为专业的王岭村,大明镇有以编织大小竹笼为主的崔马行政村等。在王岭村,我们看到80多岁的老编织艺人王万春、70多岁的东连宝和60多 岁的女竹编能手韩淑莲等竹匠们,制作竹编时娴熟高超的技术。只见他们把竹篾破得薄如纸、细如线,熟练地将竹篾盘绕交叠,篾随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竹篾在他们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令人眼花缭乱,堪称手工技艺一绝。他们在编织中,不论是缠帮沿还是编筛底,都特别讲究花纹图案,编织的物件, 酷似一幅精美的艺术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拍手称绝。
 
竹器编织的主要原料是青竹(其韧性大,编织出来的竹器结实、耐用、颜色青而亮)和部分木质材料。其工艺最主要的是破篾(也叫撕篾)和编织。其中破篾是竹编的关键,篾破得好坏直接关系到竹编的好坏。将选好的青竹按照其粗细长短以制作各种竹器不同的尺寸,用锯子锯成不同的长短节,将竹梢留下在编织过程中量才使用。将锯好的青竹节用竹刀破开后,按其需要加工成面子篾和外形篾、帮沿子篾等。
 
待所有的竹篾贮备停当,就开始进行编织了。他们把破好的外型篾,根据编织竹器的大小放在地面上事先画好的图样上,编织成相 互交叉的菱形图案,踏好底子,再编织成框架,做好造型,等到编织到一定高度时,再把编织成的高低不等、长短不齐的筛子沿茬子,像编辫子一样一根一根包严形 成一道道整齐有序、相互交错、美观的花纹。最后把已破好的且经过浸泡3—4小时的竹黄篾从水中捞出,用缠锥在沿子上锥成约一寸等距离的小孔,将竹黄篾从外 向内穿入小孔抽出来后紧缠在沿子一圈,一个竹笼的主体就成型了。
 
笼襻的制作也是很有讲究的。选择长约1米、粗约0.6厘米的新砍下来的硬杂木,将其放入七八十度的炉火中熏烤约40分钟后,待木质变软和有韧性时用力压成半圆形,再用葛条将其两端绑好,等冷却后便可使用。笼沿缠着笼襻儿,笼襻儿连着笼沿,一个个精美的竹笼便大功告成了。
 
华县竹编选料考究,构思独特,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样式古朴典雅,美观大方。且种类繁多,不光有磨面用的面蒲篮、淘麦筛,麦糠筛等,仅竹笼就有10多种,大、小竹笼、圆笼、马蹄笼、背笼、小孩用的旦旦笼等。
 
高塘塬区的竹编,在继承传统技艺上不断发展创新,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韩淑莲告诉我们,她们一家六七口人,一 天可编织成两个踅筛,6个月可编300多个,一年就编踅筛一项可收入2000—2500多元,加上编织淘麦筛等收入达万元之多。崔马村的王进书说,我们村 是有名的编笼专业村,全村有130多人从事竹编业,年平均每户可编大小笼400多个,全村年收入已超过百万元。可以说做生意不出门,竹笼远销渭北白水、蒲 城、富平、黄龙、高陵、韩城等地。
 
1月8日,省政府公布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县竹编技艺也在其中。(记者 雷魏添 通讯员 白妮 席苇)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029-33698812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0002271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