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榆林 延安 安康 汉中 商洛 杨凌 韩城
人物

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之困

日期:2017-03-12 11:28:55        来源:三秦网


  

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和妻子王慧芳一边刻板一边印制

  

凤翔木版年画《魏征上朝》

  “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的凤翔木版年画,是全国著名木版年画之一。它沿用传统刻版套印工艺和手工作坊生产,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国内外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多有收藏。2006年5月20日,凤翔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百年来,凤翔木版年画在陕、甘、宁、青、川地区一直深受老百姓欢迎。每逢大年三十,全家人欢欢喜喜地在门窗、墙壁上贴上新的年画,在大门上张贴门神,祈求来年家宅平安、风调雨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印刷精美而又价格低廉的现代画上,木版年画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从民间年俗转为观赏收藏。如今,在凤翔本地从事木版年画刻板印制的人寥寥无几,后继乏人。
 

  凤翔木版年画曾风行一时

  2017年春节前夕,记者到关中乡村采访走基层,寻觅传统的年俗,挂红灯笼、贴春联、放焰火、跑旱船、走芯子随处可见,而贴门神、贴木版年画的人家并不多见,即使门口贴有秦琼、敬德镇宅祈福的人家,也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那“门神”也是印刷的“大路货”。对于过年张贴木版年画这个古老年俗,60后70后尚能接受,80后90后毫无兴趣,取而代之的是火红的春联和倒贴的“福”字,大年三十看春节晚会、抢发微信红包,所有的年味便在其中了。

  这种境况就是在凤翔木版年画的发源地肖里村也是大同小异,2月15日,记者到凤翔采访时,并未看到家家张贴木版年画的盛况,只是在该村旧校址上改建的凤翔县田家庄镇木版年画传习所的陈列室,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年画展品,述说着当年的鼎盛与辉煌。

  据凤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凤翔年画源于凤翔南肖里村邰姓,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凤翔县的木版年画,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1507),该县的邰氏家族,有八户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起初,他们的名称叫“万盛画局”,后来改为“荣兴画局”,再后来又变为“世兴画局”。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100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

  回忆凤翔木刻年画当年的盛况,邰氏凤翔年画第20代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邰立平说,凤翔木版年画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陕、甘、宁、青、川地区一直深受老百姓欢迎,是西北农村千家万户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每逢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扫社”,把旧的“家宅六神”和屋内墙上的年画撤下来并烧掉,“送上天”以祭灶王,再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到了大年三十,大门贴门神,门框上贴对联,院子灶房贴“家宅六神”等等。每年腊月初八后,他们邰氏家族在县城东湖公园附近租了三间大房,专门批发年画,销往陕西及西北四省。

  记者在凤翔采访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凤翔木版年画获得了大发展,肖里村成立了研究会,几百人从事生产木版年画,年产量超过了上千万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木版年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由于是手工作坊式制作,再加之旧版年画存量少,凤翔木版年画成了美术教学研究和收藏市场上的精品,但在民间很少有人问津,立志学艺更是后继乏人。
 

  153把刻刀见证38年坚守

  今年65岁的邰立平老人,是凤翔木版年画邰氏家族第20代传人,他出生在木版年画世家,6岁起,他就跟随爷爷邰世勤学习填窗花;11岁开始学磨刻刀,锻炼毅力和耐心;16岁便掌握了刻版、印刷的技巧,随后又学会了设计。1979年,26岁的邰立平放弃招工吃商品粮的机会,正式拜父亲邰怡学习木版年画的绘图、刻板、印制技艺,成为行家里手。他借鉴古典书籍《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里边的木版插图,以及流传下来的旧模板,对残缺的木版进行修补创新,独树一帜。一副模板的制作,通常需要三个月时间,而他年轻时每天工作20小时,仅用半个多月就完工了。

  在宝鸡邰立平木版年画传习中心及其工作室,记者看到三面墙上挂满了方弼、方相、招财进宝、龙凤呈祥等各式各样的年画,在邰家客厅里间,摆放着正在印制的木版、颜料、纸张,靠墙的大立柜里边放满了已经刻制好的各式模板,与对面房间储放的,一共460多块墨线版,这是他花费多年心血完成的。如今年过六旬的邰立平老人体力已不如当年,每天工作三小时,由于长期伏案绘画、刀刻,他的颈椎已劳损变形,刻板时需要用牵引带将颈骨拉起才能坚持工作。为了在有生之年多修复、制作更多的木版年画,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他呆在宝鸡渭河公园的地震棚里仍然坚持制版不辍。

  邰立平介绍说,木版年画制版首先是磨刀,要占整个刻板时间的三分之一以上。从1979年入行以来,38年间,他先后用坏了153把刻刀,用废了37把木锤,坐坏了8个椅子。右手食指布满了厚厚的老茧,两只胳膊肘长期劳作,隐隐作痛,坐车时只能将手搭在前排座椅上。

  经过邰立平的不懈努力,他用7年间完成了60多种花型、200套年画墨线版的制作。从1999年至2016年6月,他耗时16年时间,收集编辑出版了《凤翔木版年画选》两卷册,新刻制版200套,他们爷孙三代被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和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陕西民间年画世家”的称号。邰立平本人被授予国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邰瑜和邰立平为凤翔木版年画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登报招徒弟无功而返

  风翔木版年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线条手法,同时吸收了历代寺庙壁画、石刻笔法、刀功特点,以线刻为主,线条刚劲有力,简明质朴,生动大方。

  上世纪80年代凤翔木版年画曾多次去京、沪、杭展出,又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巴黎·中国文化周”,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此后,凤翔年画曾40多次在国内外展出,部分画张分别被国内外五十多个艺术院校和单位收藏。年画《戟磬有鱼》得到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青睐。

  但是,由于过年风俗的转变,没有乡村销售市场,传统古朴的凤翔木版年画远离人们的视线和审美需求,进入发展传承的瓶颈,只能局限于“保护性传承”,时刻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

  为了扭转这一尴尬局面,2004年,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立平在《宝鸡日报》公开招收徒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前来应征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但由于住宿教学场地所限,最后只能在宝鸡当地收了6名徒弟,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剩下两个徒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邰立平的工作室学艺。后来,由于工作生活等原因,这两位徒弟也只能偶尔练习制作一下,不能长期坚持。

  令邰立平欣慰的是,作为凤翔邰氏木版年画的第21代传人,他的儿子邰高阳从小耳濡目染对年画的制作有所了解,上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向爸爸学手艺,从磨刀、划线、绘画学起,一步步掌握了刻版制作的要领。如今36岁的邰高阳在西安一家公司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刻制的30多套木版年画,受到了业内人士的点赞。邰立平的小女儿邰高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她为木版年画著书立作,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门传统技艺和它背后的年俗文化。
 

  继承发展任重道远

  对于凤翔木版年画的继承发展,邰立平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印刷精美而又价格低廉的现代画上,木版年画的地位岌岌可危。另外,凤翔木版年画传承还存在另一个短板,那就是利益的诱惑,民间艺术走向收藏市场、拍卖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就是引起人们对木版年画的重视,收藏欣赏;不利的是,导致了一些珍品的流失。过去有好多艺术家,看中的是提高艺术水平。现在一些人艺术还没做到一定程度,马上转向钱看了,以追寻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这样做就脱离了大众,木版年画的复兴就没有希望。

  凤翔木版年画从家族式经营到地域性传承后继乏人这一现状,也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据凤翔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牛军涛介绍说,近年来,凤翔县先后在县文化馆和南肖里村举办凤翔木版年画培训12期,参加学员780人次,在麟游、彬县等地采购梨木版,加工制作画版,并利用馆藏木版,印制年画2500多张,装订成画册,赠送给来凤翔学习考察的专家、学者及大专院校师生。到了年底,还对一年工作突出的传承人进行表彰奖励。

  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凤翔木版年画如今大多用于教学和收藏,缺乏受众,从业者无法以此为生,养家致富,而那些由传统年画承载的民俗、故事、年味也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里回忆,要想传承发展并非易事,还需大力扶持,从长计议。(编辑:杨艳)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029-33698812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0002271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