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 宝鸡 咸阳 渭南 铜川 榆林 延安 安康 汉中 商洛 杨凌 韩城
人物

富平小说创作现象扫描

日期:2017-03-17 21:01:44        来源:文/仵埂

  我搞文学批评这么多年,天南海北的作家也见识了不少,但就一个县域来说,能结识近二十位创作者,却唯有故乡。

  因了故乡的缘故,我总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与富平作家结缘,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作品,总能跳进我的视域,引起我的关注。当然,这个群体里,有的是长期生活扎根在故乡的作家,如曾长安、喊雷、杨英武、张更祥(耿祥)、李印功、王保卫、康凯鹏等等;也有的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却展翅高飞,在更大的空间发展的异乡人,如党益民、林喜乐、王高印、仵新社等。有的取得了很大的创作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的更多是业余爱好,利用闲暇时间,挥洒一下自己的郁结之情。每一个创作者的境遇、天赋和努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其作品格局及其创作成就也就大不一样。
 

  一

  富平文学的当代发展,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命题,从学术规范出发,须得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迎面而来的问题是,当代从哪个时间节点开始?

  依据现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体例,一般是将1949年划为当代的起始点,一直到新世纪,都算作当代文学发生的范畴。细分的话,一般会将“文革”结束“四人帮”垮台的1976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开始。前段不说,就以新时期文学作为富平当代文学发展的起始,那么,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活跃在陕西乃至全国文坛的富平作家,是曾长安、孙一农、仵从巨、喊雷、柯喜堂、袁秋香、耿祥、肖建国、齐宇强等等,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曾引起全国性关注,比如仵从巨的短篇小说《卖书的》,1982年11月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又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好评如潮。喊雷的小小说,被《作家文摘》《中国文学》《读者》《小说选刊》等全国性报刊多次转载,《生死抉择》还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在我所参与主编的《陕西文学六十年·短篇小说卷》中,他们两人都同时入选。

  假如我们将概述的视点收回到21世纪,那么只能观照近十余年的富平文学发展状貌,其景观当然又是另一种样子了,叙述重心会非常不同。

  第二个问题是“富平作家”的概念。这里涉及的问题是,哪些人可以包含在富平作家的范围内?固然,从生到死,一辈子不离这片热土的富平作家,当然是彻底的富平作家。那么,在富平出生读书,后来又到外地发展的作家,还算不算富平作家?无疑,他们身上永远的烙印是富平籍。这个问题,我依据陕西省作家协会对这个问题的区分界定为据。他们的界定是,那些主动参加陕西作协活动并成为陕西签约作家的陕籍外地作家,一概视为陕西作家。我是柳青文学奖的评委,当年在评审“柳青文学奖”时,就这个身份界定问题,评委们做过讨论,最后达成一致。于是,党益民尽管在外省工作,但也作为陕籍作家获了“柳青文学奖”。因之,我将富平籍在外工作的作家,都列入富平作家行列。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所论作家作品的体裁范围。文学的体裁广阔,一般来说,有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等。有的作家一生倾力于小说写作,如党益民、耿祥、林喜乐等,有的作家在诗歌创作上用力甚勤,如王茂义、王保卫等;有的作家一生主要写作戏剧,如曾长安等。这样看来,在一篇数千字的小文里,要对众多作家的不同体裁的创作展开全面评述,显然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因此,通过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我这样从时间、作家、体裁三个方面,界定自己这篇概述文章的讨论范围。在时间上,以2000年之后的创作作为讨论区间;在体裁上,确定小说创作作为范围;在作家的选定上,所有富平籍的作家,不管其目下工作地在何方,全部收入其间。

  即使这样,我仅仅讨论富平籍作家近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也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问题。下面我仅就近年来自己所了解的富平籍作家的小说创作做以印象式扫描。
 

  二

  党益民,这个军旅作家,2010年12月8日见他时,是在第二届柳青文学奖颁奖会上,我们都有作品获奖,我是理论,他是长篇,叫《石羊里的西夏》。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在西安小寨的一个茶馆见面,有邢小利、张铖等朋友。自此,我记住了这位深具创作潜力的乡党。翌年夏,党益民送我长篇新作《阿宫》,书名是从富平的“阿宫腔”借来的,我想,其素材一定来自我们共同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来,想看看乡党笔下的富平是什么样子。细看之后,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测,他笔下的故事,几乎全是自己的编织想象,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小说故事的罗织能力,丝丝入理,环环相扣,看的人不能自已,放不下手。

  《阿宫》的每章独立成篇,但是其中有一条暗线,将各个章节相连,这就是阿宫腔的流传。每个章节非常好读,都有意想不到的节外生枝、妙笔生花之处,极其引人。由此我知道了党益民的小说风格特征,他绝不会将作品写得沉闷,奇特跌宕的故事和颇具传奇性的人物,构成他的小说叙事的底色。他笔下的女子,个个敢爱敢恨,义薄云天,比如小说中小娥和大娥,菜叶和顺子,柳叶和严奎,这些姑娘身上有着那样的巨大的力量,大胆狂野,敢于撕裂挑战现实的处境。这些,都留给我强烈鲜明的印象,至今犹能记住。

  无疑,在小说艺术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方面,党益民已经驾轻就熟,能比较老练地运斤成风、游刃有余了。其实,在见到党益民之前,我就从不同渠道听说过他,故乡,总是关注那些在外有了实绩,整出点儿名堂的人,并以之为耀。大约是2010年夏初,我无意中看到他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路格桑花》,这是一部军旅题材的作品,表现川藏筑路官兵的故事,属于主旋律。但是蛮感人,我和家人一起看,告诉母亲说,这部电视剧是咱们富平的一个作家写的。
 

  三

  和张更祥(笔名耿祥)的熟识,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围绕富平文化馆和文化馆所办刊物《富平文艺》,成长起来一批作家,耿祥是其中之一。高考制度恢复后,这些业余作者纷纷上了大学,如仵从巨、袁秋香、齐宇强、孙一农、肖建国等等,留下来的如曾长安、耿祥等人。曾长安成为富平乃至陕西戏剧创作的中坚力量,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戏剧作品,如《两家亲》、《三姑娘》、《四季歌》、《五味什字》、《大秦将军》等等。耿祥则一直坚持小说创作。到了1970年代末期,耿祥就已经写出了非常不错的短篇,像《王龙种菜子》。到了1980年代,耿祥在《飞天》《百花》《西岳》等刊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第五把手》、《老兄老弟》、《黑妮的悲剧》、《第一把手》等;他的中篇《县长秘书的手记》,曾也获得《收获》编辑的好评。这样的创作业绩,在1980年代是非常让人艳羡的,由此可见耿祥的写作起点颇高,且才情不凡。

  耿祥在2011年春出版的长篇《田韩堡》,可以说是带有他一生创作的总结性成果。他曾让我为他的小说写序,序中我对作品这样评价:“小说记载了一个村子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巨大历史变迁,表现了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一个村庄30年的历史沧桑,一段历史中底层农民的生活形态,被刻画得如此准确和精到。阅读小说,仿佛重新返回那个岁月中。耿祥的小说笔法非常质朴,没有飞扬浪漫的超现实主义的笔触,非常老实地写出了发生在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以及那段历史中各色人物的状貌和活动。我想,假如再过50年、100年,我们想寻觅那段历史的踪迹,那段历史中人的言行记录、生活特征,《田韩堡》算是一个忠实的记录样本。”
 

  四

  杨英武(笔名哑鹦鹉)是富平作协主席。据我了解,县作协既无编制亦无经费,那么要搞个活动,只能四处化缘或自掏腰包了。英武是热心人,为之忙前忙后,倾注了自己的热情和心血。

  英武迷恋文学也蛮早,1988年开始,就有作品见于《小小说月报》《短篇小说》《延河》等报刊,先后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天地有眼》《意外》。

  2011年,他推出长篇小说《藏凤巷》。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关中平原地区的故事。一个古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小镇御苑镇,有个巷子叫“藏凤巷”,这个巷子,有一户姓杨的财东及其后代,在二十多年的生存遭际中,因慈禧太后的一颗宝珠而得名,并因之备受人们注目。小说围绕这颗宝珠编织故事,几代人的爱恨情仇由之展开。争斗厮杀风风雨雨,最终一切终归沉寂。作者的创作意图,大约是想藉此唤起读者对人性中善与恶的思考。

  英武的这部长篇,陕西作家协会曾于2012年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多有好评,被誉为一部地域性的风情小说。
 

  五

  富平作家群里,论年龄,李印功属于1950年代那一拨人,但是若论小说创作,他则出道最晚。几年前,他才开始晚景中的笔耕,但一出道就表现不俗。

  据我所知,他一直在媒体工作,退休后,开始给省电视台写“碎戏”,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写了近百部碎戏剧本,创作力可谓旺盛。而且,他写的碎戏成活率极高,有94部被录用播出,且广获好评赞誉,由此可知他是一个极会营造戏剧冲突的人。

  进入小说创作领域后,也是一发而不可收,潜下心去,一口气写成长篇《胭脂岭》,紧接着又写成一部《野女镇》。对他的创作活力,我真是从心底叹服。他在写第一部长篇之前,没见他写过中短篇,一开笔就是长篇,且能达此水准,让人惊奇。他对生活的理解把握,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故事的营造等等,你无法把他看做一个刚刚进入小说写作的新手。我觉得他天赋里就带着写小说的命数,只是他发现得太晚。要是他早在这方面用力,可能会有大成就。

  当然,现在能如此也难得。第一次见他,觉得他浑身洋溢着热情和力量,非常具有内在能量,我指的是个人体能中的精神活力。他的第二部长篇正在筹划出版。他的小说若能在主题提炼和思想概括力方面再上层楼,那一定会上升为另一个境界。
 

  六

  林喜乐的作品,我前几年曾读过他的中短篇,写得精粹。当然是那种极为老道的笔法,对人物故事的叙写营造,极为纯熟,小说语言也洗练,意象也蛮有意味。他在西安的税务部门工作,创作成绩也蛮大。他写了不少影视剧,听说他后来有几个长篇问世,可惜我还没有阅读。他在全国性重要期刊发表了许多作品,受到了相当的关注。

  康凯鹏写过《贾岛传》,出过散文集,其中《贾岛传》用去他极大时间精力。这类纪传类小说,重要的是史料功夫,当然也包含组织故事的能力,对传主的刻画和把握。《贾岛传》后来被人剽窃,现在还在维权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凯鹏考证了贾岛曾在富平的游历故事,并努力推动贾岛墓的修建。他有一批作品,像是记人记事的散文,也像是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很是生动,比如《豆腐黑女》《甑糕刘二》等,作品具有较强的写实功底,感情真挚朴素,很能触动人心,但是在故事的结构上还显得散漫,叙事语言也不够个性化。

  王保卫写长篇小说,有《火山口》、《黑石村往事》等,也有不错的反响。
 

  七

  这儿,我还要特别提到从富平走出的两位作者,一个叫王高印,一个叫仵新社。他们至今还不为人所知,但是他们的创作力却不可小觑。

  王高印写有五部长篇,其中的一部叫《红纸人》,北京华文出版社正待推出。他的创作水平,以我的判断,即使放到中国一流作家的行列里,也毫不逊色。

  仵新社的长篇《汉中蓄势》,是表现楚汉相争的历史小说。小说写鸿门宴之后,刘邦退居汉中,厉兵秣马,养精蓄锐,谋划天下大事。刘邦在汉中的几个月,到底干了什么?历史几无记载,但是作者却凭借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史识,创作出令人拿起就不肯放下的好作品。这部作品陕西师大出版社正筹划出版。

  上面是我所接触到的富平作家的小说创作概况,我想,一定还有我没有接触到的作家,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期望此文的写作,唤起更多人对富平文学创作的关注。

  富平文脉源远流长,老城上建于1869年的望湖楼就是其象征。它的南墙正中匾题“藏书”二字。1970年代,朋友齐宇强就在望湖楼所在的小学教书,他带我上去,那种深厚典雅让人肃然起敬的历史文化感,钻进我的心头,至今萦绕不息。

  作者简介:仵埂,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仵埂于2011年10月在美国访学期间留影


 

仵埂于2012年5月在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厅作报告


 

富平籍作家长篇小说“全家福”(王琪玖摄)


 

富平县作协前不久受到陕西省作协的表彰(前排左五为县作协主席杨英武在领奖台上)

                 (编辑:杨艳)

精华推荐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邮编:712000 客服热线:029-33698812 15929246999 广告热线:13038551909
  备案号:陕ICP备10002271号 广告代理:陕西慧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电子邮箱:shanxixianyu@163.com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